她用废旧报纸点亮美育之光 —我校优秀校友曾慧返校开展创意艺术专题讲座

发布日期:2025年10月24日 17:01 作者:龚咪 审核:彭康华 浏览次数:


10月22日晚,美术与设计学院优秀校友、四川省特级教师、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曾慧老师重返母校,为近两百名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专题讲座。讲座以“乡村学校美育资源的开发路径——以废旧报纸创意艺术为例”为主题,通过“一张旧报纸的美育力量”为线索,分享其扎根乡村27年的美育探索经验,旨在响应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,激发青年学子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,探索环保与美育融合的实践新路径。

作为四川省大英县郪江外国语学校的美术教师,曾慧自2010年起直面乡村学校美术资源匮乏的现实困境,开启了一场持续15年的“变废为宝”美育实验。她创新性地将废旧报纸转化为“零成本”美育载体,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“撕、折、卷、绕”等8大基础技法,开发出人物、建筑、花卉等7类作品类别。“2014年参加国培学习时,成都‘一校一品’特色文化给了我关键启发——原来最普通的材料里藏着最鲜活的美育可能。”曾慧在讲座中回忆,正是这次经历让她坚定方向:用身边触手可及的废旧报纸,既解决资源短缺问题,更引导孩子发现“身边的美”。

讲座中,曾慧结合多个生动案例阐释废旧报纸艺术的多元育人价值:2020年,她带领学生创作环保主题报纸作品,参与央视微电影《旧报纸的异想世界》拍摄,将“变废为美”的理念传递至全国观众;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,她指导学生制作“红船长征”报纸雕塑,巧妙融合党史、地理、美术三大学科知识,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;现场展示的“大象雕塑”照片引发热烈讨论——这件曾获教育部部长点赞的作品,还被改编为央视动画《报纸的旅行》,成为乡村美育成果的生动注脚。

理论分享后,曾慧带领师生开启“动手实践课”:她现场示范“报纸鹅”的制作全流程——先将报纸卷成圆柱形固定铁丝骨架,再通过折、压、绕等手法逐步塑形,最后用手工白胶加固细节。美术学大二学生何梦晴在完成“鹅的轮廓”后兴奋表示:“原本以为报纸只能回收,没想到通过创意加工能变成这么有生命力的艺术品!未来我也想尝试用更多废弃材料创作,把环保理念融入艺术表达。”

此次讲座不仅为师生打开了环保艺术创作的新视野,更通过曾慧“扎根乡村27年,用创意点亮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美育之光”的坚守故事,生动诠释了“以美育人、以文化人”的教育初心。正如她在结语中所说:“美育不需要昂贵的材料,需要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勇气——每一张被重新赋予价值的旧报纸,都是乡村孩子触摸艺术、连接世界的桥梁。”

校友链接:

曾慧,中共党员,1998年毕业于我校美术教育专业,现任教于四川省大英县郪江外国语学校。作为四川省“终身学习品牌项目”废旧报纸创意艺术工作坊发起人,她开创的项目先后获四川省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展演一等奖、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艺术实践工作坊展演一等奖,三次登上央视少儿频道舞台;相关研究成果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。个人荣誉包括:两次入选生态环境部个人典型案例、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(四川省首位获此殊荣的基层教育工作者)、四川省特级教师、四川省第四届绿色先锋、遂宁市名教师、遂宁首届“四有”好老师等。

(来源:美术与设计学院 文:龚咪 图/审核:彭康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