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
1982 年 9 月,秋阳似火。火车站,“绵阳师专欢迎新同学” 的横幅随风摇曳。同学们满怀激动,首次登上师专校车。校车缓缓启动,街道景致如流动画卷般铺展。秋日下午的天空,云朵洁白如雪,空气清新。经过建设路,雄伟的涪江大桥映入眼帘,像巨龙横跨涪江。桥头远处,宝塔与楼阁相互映衬,在夕阳轻抚下,如梦如幻。
涪江桥那头是游仙区开元路,马路两边旧瓦房错落,墙壁斑驳、瓦片青灰,散发着古旧宁静气息。出开元路,广袤农田如绿色画卷展开。十分钟左右,仙鱼桥一闪而过,随后沿蜿蜒山路前行,几分钟后,校车拐到学校大门口。“绵阳师范专科学校” 几个灰底白字,醒目庄重。校园坐落在山上,果如录取通知书所介绍,空气清新,绿水蜿蜒,风景秀美如画,犹如世外桃源,让人心旷神怡。
报到第二天,开全班第一次主题班会。在教学楼二楼靠阴面凤凰山的教室,大家早早到达。窗户外山坡野草茂密,柏树森森。不一会儿,班辅导文齐国老师走进教室。他身姿高挑,儒雅温润,黑边眼镜后的眼眸深邃明亮。他是学校 1979 级留校的,不过二十三四岁,沉稳、友善、和蔼。自我介绍后,他竟能直接喊出每个同学的名字,让人惊讶不已,顿生敬意与好感。
文老师是我们的大一、大二班辅导,平时温和,却是足球场上的健将。他为活跃班级氛围,主动带我们踢足球。在宿舍旁操场,我们班男生每周练习两次。他对初学者极为耐心,从踢球基本姿势到各种步伐,都细致讲解示范,让我对他非常尊敬。
大二下学期冬日,校园掀起学习 “世界语”(ESPERANTO)的热潮。教学楼旁宣传栏张贴着柴门霍夫的照片与宣传资料。阶梯教室每到开课便座无虚席,同学们满怀渴望与好奇。我也被这股热潮裹挟,而文老师也出现在教室里,与我们一同学习。他认真聆听陈珊老师讲解,时而低头记录,时而微微点头。他的专注像在告诉我们,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旅程。他的行为散发着精神感召力,坚定了我在世界语学习之路上前行的信念。
文老师多才多艺。一次班上晚会,他小提琴演奏《梁祝》。他将小提琴架在肩头,神情专注沉醉。琴弓落下,悠扬旋律如泣如诉地流淌而出。他左手在琴弦上跳跃,右手运弓平稳有力,琴声时而高亢激昂,时而低回婉转。那音符似灵动蝴蝶,又似涓涓细流,沁人心田,让我们沉醉其中,久久难忘。
快到大三时,听说文老师要结婚了,不久便调离了。
三年的雏凤山居学习生活,每位老师的形象都难以磨灭。
2024 年,阮永谦老师诞辰 100 周年。大学时,临近退休的阮老师担任我们大三的班主任,全面监管我们的学习、生活乃至毕业分配,其奉献精神令同学们肃然起敬。
阮老师专注于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研究教学,透着正派传统的气质。一次,他看到几位男生风纪扣未系紧,便严肃批评:“大学生要有大学生的样子,一个风纪扣虽小,却能反映严谨作风。不要学社会上二流子邋里邋遢。” 在他要求下,男生们赶忙扣好纽扣,教室里满是庄重氛围。
一个星光闪烁的夜晚,两个班同学在二班教室举办晚会。阮老师似在家中小酌,面色泛红,兴致颇高。他走上前,字正腔圆地演唱了一段京戏,记忆中他唱的是《李逵探母》。他声音高亢洪亮,回荡在教室,同学们报以热烈掌声。他笑起来眼睛眯成缝,那笑容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。
毕业前夕班会,阮老师站在讲台上,表情庄重严肃,目光扫过每一位同学,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。从大学三年学习总结,到中学教师岗位胜任之法,他事无巨细地叮嘱。谈到做人与处世,他的话语沉稳有力,像慈父嘱托远行的孩子。
阮老师讲魏晋南北朝文学时,精神气质很像嵇康,伟岸矍铄,傲骨铮铮。讲曹操《短歌行》,他禁不住用古韵吟诵,慷慨悲凉。他微微仰头,双眼轻阖,眉头微皱,沉浸其中。声音时而低沉喟叹时光,时而高亢宣泄求贤之情。吟诵结束,余音仍在同学们心间回荡。
讲鲍照《拟行路难》,他身着素净中山装,身姿挺拔清瘦。念到 “对案不能食,拔剑击柱长叹息”,声音陡然拔高又戛然而止,眉头紧锁,眼神愤懑,仿佛身处鲍照时代。“丈夫生世会几时?安能蹀躞垂羽翼!...... 自古圣贤尽贫贱,何况我辈孤且直!” 声音洪钟般回荡,怒火似要焚烧世间邪恶。我坐在讲台下,心中震撼,真切感受到他的痛苦、耿直与愤慨。他与鲍照灵魂交融,让古老文字鲜活起来,我们也沉醉在文学海洋中。
学术上,阮老师智慧闪耀。他是全国律诗音韵研究的翘楚,对古诗词创作与曲律研究造诣非凡,常说不懂音韵学便无法领略古诗的全方位艺术之美。他对古典文论熟稔,《文心雕龙》经典论述信手拈来。即便 75 岁高龄,阮老师科研热情不减,在学报发表高质量论文。《入乎其律,出乎其律,高于其律,妙合自然 — 谈律诗中之拗律》一文,在小众且难度颇高的学术领域独树一帜。
退休后,阮老师在绵阳老年大学备受尊崇,主讲的《中国古代诗词》精彩绝伦。快 80 岁时,为授课撰写出版《古诗词讲析》上下两册,剖析鞭辟入里、细腻入微,翻开书页,仿若置身课堂。
毕业前夕一晚,我本想找阮老师谈心,我已私下联系好乌鲁木齐的工作,想去边疆从教。到他家门外,却因担心被斥责年少无知,最终没敲门便回了宿舍。1998 年校庆时,询问阮老师是否还责备我当年没去分配的学校,他笑着说年轻人有想法很正常,让我内心十分感动,他真是表面严肃、内心极善的恩师。
(二)
袁策通老师及爱人曾芷芳老师,同时教我们两个班大一课程。袁老师教《现代汉语》,曾老师教《古代文学》先秦部分,《古代文学》是合班课程。
曾老师五十岁左右,面容和蔼,齐耳短发利落整洁,身形中等偏瘦,透着知性优雅,。授课时,激情澎湃,以普通话授课,口若悬河、一气呵成,教案似已刻在心中。她边讲边用丰富手势诠释,身姿随情感起伏在讲台挪移。
讲授《离骚》时,对屈原满怀敬畏,用两周时间专研楚辞。她要求严苛,责令我们背诵《离骚》,晚自习亲临教室抽检,我不幸被抽中背诵《离骚》末段,因只专注前半部分而窘迫万分。曾老师神色严肃,责令我下周重新受检,我赶忙保证必定熟背。
多年过去,曾老师的课堂场景仍时常在我脑海放映。愿她安康顺遂,福泽绵长,虽已近鲐背之年,但其风范永驻心间。
袁策通老师讲《现代汉语》,普通话很标准。常来辅导晚自习。一次,我望着黑板上的发音部位图,满心疑惑地问袁老师:“g、k、h 发音小学就学过,现在再学有什么用?讲得这么复杂,背熟这些内容有什么意义?中学需要讲这些吗?” 袁老师一脸愕然,随后耐心讲解,大学中文专业教育不仅要知其然,更要知其所以然,要掌握现代汉语规律,才能真正学好。他还说:“你们将来当老师,给学生一桶水,自己要有三桶水、五桶水!” 同学们听后十分感动。
毕业后,我在学校门口遇到袁老师,他圆白的脸斯斯文文,密发油亮,精神饱满。我激动地打招呼,他回应后因有事匆匆离去。如今袁老师、曾老师都应快 90 岁了,祝愿他们健康长寿。
大一《写作》蒲永川老师,头发浓密,黑色呢子大衣配着脸上金丝眼镜,文雅成熟。课堂上,极易动情,既有对自身年轻时承受的时代遭遇之无奈,也有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。他常感慨羡慕我们能享受未来四个现代化实现后的幸福生活。
蒲老师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,学识渊博,写作能力强。在青海的执教与编辑经历,磨砺出扎实文字功底。写作课上,他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,注重写作能力训练,要求我们每周一篇大作文,还有周记、日记。他认真批改每一篇习作,常朗读学生范文,贾开福、詹晓娟的文章常被提及。当他朗读我写的《苦妹玉花》时,我回忆起小妹的付出,忍不住暗自落泪。
蒲老师最让我难忘的一堂课,是讲述他自己在青海的艰难岁月。他曾饥寒交迫,一位西北老乡大姐扔给他一个馒头,他视若珍宝,小心翼翼地掰碎塞在牙缝里。那些磨难日子的委屈,让他无法继续把故事讲完,背过身擦拭眼角,然后转身大声说:“是人民救了我,帮助了我!人民才是最伟大的!” 那一刻,教室被神圣氛围笼罩,我对蒲老师充满敬畏与敬重。
1983 年初春,蒲老师筹备写作 “采风” 实训,目的地是都江堰与青城山。这是我人生首次涉足名山大川,十八岁的我满心欢喜。后来虽有无数次旅游,但这次青城山、都江堰与新都桂湖之旅,在我心中永远最美,充满青春活力与纯真喜悦,是心灵的洗礼与成长的历练。
蒲老师科研也非常努力,先后出版了《危机公关》《公关写作艺术》《基础写作》等一系列教材。
1998 年校庆,我再次见到蒲老师,他红光满面,精神矍铄,笑容和蔼。后来在北京见过他两次,却没想到他已仙逝。蒲老师出生于 1937 年,若健在,如今也快九十高龄了。愿他在仙乡永乐,精神长存于我们心中。
(三)
蒋苏川女士上课充满激情,却只用四川话授课。四十多岁,特立独行,身形高挑壮实,颧骨微凸,嘴巴宽阔。讲话时铿锵有力、果断利索、透着非凡自信。她主讲唐宋元明清文学,站在讲台上宛如豪迈洒脱的秋瑾。
蒋老师上课风格与曾芷芳老师截然不同。曾老师激情 “手舞足蹈”,永远站着授课;蒋老师则不慌不忙、大气沉稳,最激动时也只是提高嗓门,依然岿然不动地坐在那里。她分析诗词细腻深入,对李清照的讲授尤为生动,深受学生欢迎。
讲完李清照诗词不久,学校放映电影《李清照》,由谢芳饰演。观影时,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蒋老师课堂上传达的李清照精神内核,也更明白她对李清照的独特情感寄托。我常想起蒋老师的英姿与才华,敬佩不已。
毕业后不久,突然听说她已经去世,还不到五十岁,令人震惊,天妒英才。若有机会到绵阳,真想去她墓前送束鲜花,怀念她朗诵 “知否,知否,应是绿肥红瘦” 的情景。
陈朋老师操着略带京腔京韵的普通话,声音严正独特。初见他时,已届退休之龄的他被临时请回,教授我们《古代汉语》。他头发短硬花白,下颌留着小胡子,常穿对襟棉衣,神似中年鲁迅。讲课时,手捧王力先生主编的教材,眯着眼诵读范文,遇到特殊句式,便转身板书重点字词,字迹苍劲飘逸、古朴大方。
临近毕业,学校举行游仙区人大代表选举投票,班长发放的选票上有陈朋老师的名字,我们班同学毫不犹豫地为他投票,表达对他的敬重与认可。陈老师出生于 1922 年,今年该是 103 岁诞辰了,他的形象永远镌刻在我心中。
给八二级中文专业同学上课的还有任福初老师与王文强老师。他们都个子修长,面貌清癯,来自华东,吴语口音。毕业时,任福初老师已是系主任,后来还升职为校长。王文强老师和爱人王文娟调入绵师,但他妻子未给我们授课。
任老师教我们时五十多岁,平头而部分花白,冬天爱戴灰色或青色带小圆果的帽子,显得绅士、精明、简洁。主讲文学理论,如文学构成要素、典型、环境、形象、人物塑造方法,以及文学欣赏与批评等。课程理论性强,好在有诸多中外文学名作例证,才不致沉闷。
任老师授课认真,思维缜密,逻辑严谨,总是一脸严肃,很少笑。讲解审美冲动时,所举例子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,他却面无表情。课堂上还请过年轻的王立老师授课,任老师一直坐在教室后面认真听课,老教师带年轻人进步,他做得一丝不苟。
在三台、射洪等地实习时,任老师多次前往看望同学们。我讲授《看云识天气》,自我感觉良好,学生也活跃,但任老师课后含蓄指出我提问简单,未挖掘说明文内在特征。他还关切询问实习生活,叮嘱我们争取实习学校老师和班主任的支持,认真备课,为下一届师弟师妹营造好的实习氛围。1998 年校庆晚宴,我最后一次见到任老师,祝愿他幸福健康。
王文强老师讲授的现代文学课程,是我大学期间最喜爱与欣赏的课程。课堂上,他理性冷静地剖析现代文学大师名作,无论作品激情如何澎湃,他都能有条不紊地分析,引领我们客观把握作家的人品、个性、人生履历以及作品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。他近乎 “零度” 的纯文学批评方式,如手术刀般精准剖析经典作品。剖析鲁迅的《野草》《呐喊》《彷徨》时,他引导我们感悟鲁迅内心,分析《野草》的孤独痛苦,勾勒《呐喊》《彷徨》中旧中国的黑暗,让我们看到鲁迅剖析国民劣根性、唤醒民众的努力。女生喜欢徐志摩,他就多讲几首,如《雪花的快乐》。
我后来攻读研究生专业,深受王老师影响,选择了与他同一专业的学术道路。大学毕业前,王老师夫妇调离了绵师。后来得知他回到江苏,在常州学院(现常州大学)任教,退休后专注瞿秋白研究,发表一系列论文,成为瞿秋白研究领域的专家。王老师的学术勤勉,激励着我们这些学生。
(四)
王大江老师来自江油,主讲中国当代文学。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,文学作品选择范围有限,张贤亮的小说刚刚崭露头角,知青文学与右派文学的研究论文也较为稀少,苏童、余华等先锋作家的作品还未出现在我们八二级的教科书里。受时代限制,改革开放之初的当代文学课程,主要围绕 “十七年小说” 以及 “文革” 后的伤痕、反思、改革这几类题材小说展开。王老师严格依照教学大纲,认真地为我们剖析《保卫延安》《青春之歌》《红旗谱》《红岩》《创业史》等革命作品。在他的讲述中,那些英雄事迹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王老师身材魁梧,身高一米八几,当时三十岁上下,体格健壮,微微凸起的将军肚配上常穿的白色衬衣,显得颇为潇洒。每次授课,只要稍微活动,他那略显白皙的面庞就会布满细密汗珠。他操着四川方言讲课,独特的腔调让我们倍感亲切,同学们都全神贯注,不停地记录重点内容。让年轻的王老师承担当代文学教学任务并不轻松,当时社会刚趋于稳定,当代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,上课资料却十分匮乏。即便如此,王老师还是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。讲解《保卫延安》时,他带领我们仿佛置身于枪林弹雨的战场,深刻体会战争的惨烈与先辈的无畏;讲述《青春之歌》,他细致勾勒出林道静的成长蜕变轨迹,让我们领悟信仰的强大力量;解读《乔厂长上任记》,他生动展现乔厂长大刀阔斧推进改革的气魄,深入挖掘工业改革背后的艰难与希望。他的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洞察时代文学与社会风貌的大门,让我们对他满怀感恩与敬重。
杨帆周老师教授我们最后一学期的《外国文学》课程。他刚从四川大学研究生毕业,有着一张白皙的国字脸,那时身上还带着些未脱尽的学生气。由于教学时间有限,而外国文学内容浩如烟海,他主要进行概述性梳理,着重对莎士比亚、狄更斯、雨果、巴尔扎克、司汤达、屠格涅夫、托尔斯泰等文学巨匠的作品展开深入讲解。杨老师做了一件令我极为感动的事。那年,我在佛山工作时因意外受伤,杨老师从媒体得知消息后,立刻与我联系,不断安慰我,还热情邀请我去他佛山的家中做客并盛情款待。当时他们已从绵师调到佛山,杨老师的爱人刘老师是 1981 级中文班的学姐,在校时容貌出众、成绩优异,还是校学生会干部。他们关切地询问我的伤情及事件处理情况,劝慰我不要为此事耿耿于怀。后来我离开佛山前往北京,与杨老师失去了联系。但多年来,我始终铭记杨老师和刘老师给予我的鼓励,在此,再次向杨老师表达诚挚的感激。
薛居鸣老师负责讲授《心理学》,她有一篇学术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,便以论文中的素材为例进行阐释,我们由衷钦佩她在学术研究上的成果,尤其是作为女性学者,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。后来听说她调往成都的四川教育学院任教了。《中学语文教材教法》的任课教师是一位中年女教师。她留着齐耳短发,面色略显黝黑,着装质朴。如今,我只记得她的形象和授课场景,却怎么也想不起她的姓名,实在惭愧。她教学认真负责,紧密结合中学语文课程实际,深入讲解初中语文教学的原理、方法与实践应用,为我们后续的实习提供了极大帮助,让我们在实习中能更从容地应对各种教学问题。
大二时开设的《中国革命史》由蒋懿菊老师讲授。蒋老师年近五十,秀发盘成发髻,别着一朵银光闪闪的蝴蝶花,整个人显得干净利落、气质优雅。她常身着略显紧身的绿蓝花色衬衣,身材高挑,更衬出庄重典雅的气质,尽显高级知识分子的魅力。蒋老师授课方式独特,几乎从不看讲稿,站在教室过道中口若悬河、娓娓道来。她美丽动人、气质超凡、才华横溢,授课十分生动,仿佛带我们穿越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岁月。
英语老师董清林老师十分热心,四十多岁,皮肤稍黑,眼睛不大却充满活力,头发前面开始有点脱落。全年级英语成绩最突出的是王樱同学,高考时她取得了 70 多分的优异成绩,这样的分数足以报考四川大学、四川外国语大学等知名学府的英语专业。即便如此,王樱同学对待英语课依旧认真专注,从未有丝毫懈怠,董老师也对她格外青睐,常常点名让她回答问题。遗憾的是,王樱同学在 2008 年的大地震中不幸离世。
《教育学》课程的授课教师是一位身形高瘦的资深老教师,我隐约记得他姓刘,大概 60 多岁。尽管年事已高,但他授课十分精彩,见解深刻,以其深邃的教育思想征服了同学们的心。《逻辑学》老师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老师,来自重庆,精神抖擞、自信满满,讲课十分流畅。《中国通史》的授课者是一位面容白皙、体态稍显圆润的老教师,身上散发着沉稳安详的气息。每次上课,他都身着整洁干净的白衬衫,一尘不染,仿佛象征着他严谨的治学态度。他面容和蔼、宽厚仁慈,让人不禁心生敬意与亲近之感。
大学记忆里,还有几位老师令我难以忘怀。体育老师朱学强身材高挑、面容帅气,浑身洋溢着阳光气息,那时他大概二十七八岁,可惜体育课程只开设了一年。图书馆管理员赵明老师同样是位瘦高英俊的年轻老师,二十多岁左右,听说他是留校的,对学弟学妹们非常耐心友好。学校团支部书记袁应柏老师,常身着一袭白衬衣,身姿挺拔、气宇轩昂。校内学生众多,他或许无法记住每个人,但每次在路上与我相遇,总会相互点头问候,他那纯净善良的气质让我印象深刻。此外,中文专业的党委书记邓书记为人严肃,每次从他身旁路过,我都会恭敬地叫一声 “邓书记”,生怕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被他批评。
饮水思源,寸草春晖。数载深恩铭肺腑,师恩浩浩永无涯 !
作者简介:
潘先伟,(1964--),四川开江人,博士,教授,1982年考入绵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,先后在新疆大学、南京大学攻读硕士、博士,2023年于西华师范大学退休。